在國內,水性滲透結晶型防水材料這類產品執行建材行業標準JC/T1018-2006《水性滲透型無機防水劑》。該標準已經實施超過十年,目前正在修編中。
標準中將產品分為Ⅰ型(市場上俗稱“1500”)和Ⅱ型(市場上俗稱“永凝液[DPS]”)。
我查閱了日本、歐美國家對這類產品的描述和分類。我覺得國外的描述更容易理解,在這里我把日本對這類產品的描述拿出來跟大家分享。
日本土木學會在2012年出了一部指南,指南的名字叫做《硅酸鹽類表面含浸工法的設計施工指南》。
指南中把這類材料叫做“硅酸鹽類表面含浸材”,“含浸”就是“滲透”的意思。同時,該指南把這類材料分為兩類,一類叫做固化型,一類叫做反應型。
分類的依據主要是主成分的不同,不同的類型,其施工方法和養護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甚至是相反的!
固化型的作用原理
通過材料本身的干燥進行固化。也就是通過水分的蒸發留下固化物來填充混凝土中的毛細孔和細微裂縫,并且材料干燥后的固化物是難溶性的。
因此,這類材料的主成分為硅酸鋰。為了促進干燥固化物的生成,提高改性效果,養護期間需要保持混凝土干燥!在我看來,這類材料有點類似于國內的硅酸鋰類的地坪固化劑。
反應型的作用原理
通過與混凝土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水化硅酸鈣(CSH)凝膠,填充混凝土中的毛細孔和細微裂縫。這也是目前國內廠家對這類產品機理的主要描述。
其殘留的未反應的主成分干燥析出后,一有水分供給就會再次溶解,具有和氫氧化鈣的二次反應性。
為了促進CSH凝膠的生成,提高改性效果,養護期間需要保持混凝土濕潤狀態。因此,這類材料的主成分為硅酸鈉或者硅酸鉀,或者這兩者一定比例的混合國內市場上的DPS也好,1500也好,大部分應該屬于這一類。
我建議:大家在使用這類材料之前,應該首先判斷你買的材料是屬于固化型的還是反應型的。因為這涉及到施工方法和養護方法。大家也不能一味地聽從材料廠家的大肆宣傳,也應該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斷!
推薦給大家一個簡單實用的判斷方法:
取幾克材料放在杯子里,置于空氣中若干天,待杯子里的液體固化后,再倒入少許水,觀察固體是否溶解。
能溶解的是反應型,不能溶解的是固化型。
當然也有可能是硅酸鋰和硅酸鈉(鉀)的混合物,此時可以借助PH試紙測試一下水的PH值,如果呈堿性則說明一定有部分可溶解的成分。
從反應活性上來說,硅酸鋰的活性較差,固化后又是穩定的,不具備二次溶解性,因此這類材料沒有“二次抗滲性”,不適合作為滲透結晶的主成分。
同時硅酸鋰的價格是硅酸鈉的25~30倍,是硅酸鉀的5~8倍,成本上也是不經濟的。因此,市場上見到的該類材料絕大部分都是基于硅酸鈉和硅酸鉀!
“可溶解性”是硅酸鈉(鉀)區別于硅酸鋰的一大優勢。因為“可溶解性”是具有“二次抗滲性”的必要條件。同時,“可溶解性”如果利用不好,也會成為一大弊端。
因為形成的固化物會溶于水流失掉,這就是為什么前幾年用水玻璃注漿經常失效的原因之一!
因此,為了利用好硅酸鈉(鉀)的“可溶解性”,真正達到滲透結晶的目標,必須要讓硅酸鈉(鉀)與氫氧化鈣生成穩定的水化硅酸鈣(CSH)才行。
至于如何才能生成更多的水化硅酸鈣結晶體,且聽下回分解~